人物简介:王轲,《杏林追梦》一书作者,1994年2月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时仙村,先后就读于口岸中心小学、高港实验小学、口岸中心,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2012级中医学外科在读本科生。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6篇,长诗1首,论文3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宁市双向转诊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组负责人。
王轲同学无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但同时也是一名当代中医学医学生。在赴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夏令营的活动中,他收获颇多,萌生了著书的想法,于是他将夏令营活动的所见所闻、对于中医学的个人见解以及以往发表的文章和成长过程中的难忘往事整理成册,融合成了《杏林追梦》这本书。
目前《杏林追梦》一书2016年2月已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第一次出版。该书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邹勇教授作序,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徐镜人为书名题字。
为鼓励我校学生积极投身专业科研工作,平衡发展兴趣爱好,弘扬我院“明德自强,和而不同”的育人理念,我院宣传科专门组织开展了对王轲同学以及辅导员刘斯捷老师的采访活动。
(一)采访王轲同学
笔者:在赴美的夏令营活动中,都发生了哪些趣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轲:在那次夏令营活动中,发生了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我们感受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体验了华尔街的繁华迷人,观览了斑斓炫目的时代广场,其中最有趣的还是与督优维尔学院同学参加派对以及接触美国篮球。此次夏令营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开阔了眼界,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国外医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鼓励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医学的学习和探索中去。
笔者:你对于中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王轲:国外医学生的培养十分注重临床实践,国内的医学生培养相对比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前期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例如在尸体解剖课程上,国外医学生都是两人一组共用一具尸体,导师只是在一旁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对人体有更全面、直接的认识。在国内基本是几人一组,共用尸体的某个部分或者观看导师操作,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就比较局限、间接。同时,国外医生的培养周期相当长,硕士三年,博士还要三年,医学前教育四年。博士毕业才能当医生,所以美国医生成为doctor,医生毕业大多已40岁上下,毕业后没有在三级医院进行3-5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很难成为一名诚称职的临床专科医生。我认为这是西方的精英教育,是由西医学的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逐步实行住院医师、全科医师本科后三年规培,通过分阶段延长医生的培养周期,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以满足国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笔者:专家为《杏林追梦》这本书做序,在序中对你和在校学生寄予了厚望,尤其是重点提到了中医的“自信”“思维”“人文精神”“仁和精诚”四点,对此你怎么理解?
王轲:我认为中医的“自信”是指作为医生要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自信是要建立在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同时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而后医生再将这份自信传递给患者,让患者相信自己的主治医生,这样就会达到医患互相都自信。关于中医的“思维”,我认为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资料(临床表现和体征、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论治就是根据疾病的诊断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最后开方用药。我认为中医的“人文精神”就像唐校长所说的那样,是忠孝节义,其实这与“诚实”“进步”“爱人”“自制”“自省”的十字家训也有着相似之处。最后是精诚,我认为这是“大医精诚”的简化,大医固然是精诚的,但是逆向思考的话,唯有精诚才能成为大医,精诚就是对待医学的学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够急功近利。能够得到唐校长的鼓励与教诲,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在校的医学生应当秉承医学誓言,牢记校长教诲,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笔者: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你认为当代中医学医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学?
王轲:中医学的继承,我认为当代的中医学医学生要沉心静气地去学习古代医书、典籍,现代部分医学生认为现在医学已经十分发达,不屑于去学习古代医学,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赴美的夏令营活动中,有一项环节是针灸展示,通过展示,国外学者十分认可、欣赏我国传统医学。在中医走出国门的同时,国人却对此忽视,这样会造成文化遗产的流失,因此,对于中医文化的继承和维护是十分紧要的。中医的发展,我认为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促进二者的结合,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标本兼治。
笔者:当前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作为一名在校医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在此现状下,你有什么样的择业观?
王轲:对此,我认为不要太刻意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产生医患互相猜疑的不良心理,不管患者是否理解,不论医疗环境好坏,作为医务人员,我们都应该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字医学誓言,尽心尽力去为患者医治疾病,解除痛苦,坚定地去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笔者:作为一名本科生,你已经发表了三篇专业论文,这是较为难得的,同时你又很好地发展了你的兴趣爱好,你是如何做到的?
王轲:对于专业知识,我自己平时比较喜欢浏览知网、维普网等网站,查看文献,也会去参加一些调研活动,同时辅导员会向我们推荐一些专业文章和书籍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于个人爱好,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写日记,后面有逐渐开始尝试写散文和诗歌,《杏林追梦》中就收集了我的一些作品,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二)采访辅导员刘斯捷老师
笔者:王轲同学是我院优秀的学生代表,除了自身的努力,相信这与您的悉心教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您在平时是如何教导学生的?
刘老师:由于我院辅导员分管学生比较多,我这边分管353名在校同学,所以辅导员工作相对压力较大,平时会利用大家开班会的时候把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周边同事的一些宝贵经验分享给同学们听,从中教导同学们做人做事,努力学习。此外还会通过大学生规划课程,让同学们做好自己的规划,制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笔者:王轲同学在同学中印象怎么样?您如何评价他?
刘老师:王轲同学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是阳光、勤奋、高颜值的“小鲜肉”,我对他的评价是勤奋、有主见。他在承担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每天都要按时上课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准备科研项目,一刻都不松懈,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同时他是非常有主见的,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但这是双刃剑,当想法和计划不成熟时,我们作为辅导员就要去帮他扶正,总体而言,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笔者:大学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既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您是如何做到的?
刘老师:对此,我认为要做到六个字“热情又有原则”。对学生首先要有热情,要负责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同时也要有原则,所谓原则是指学生个体在争取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例如在分配实习地点的时候,有些同学不想去偏远一些的地方,利用老师对他的热情,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一味争取留在附近单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通常会让他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与自己的行为对话,其实好多同学对话没两句自己都觉得尴尬了。
笔者: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专业,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发展?
刘老师:学生应当以学科专业知识为重,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发展兴趣爱好。其实有些时候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在护理专业开设舞蹈形体课程的尝试,当前诸多医院都缺少文艺骨干,我院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还有利于缓解医学课程学习的劳累,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同学的需要,可以说是“三赢”的做法,也正是我们学院“明德自强,和而不同”的校训的体现。
通过对王轲同学以及辅导员刘斯捷老师的采访,笔者真切的感受到我院“明德自强,和而不同”的校训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群体当中,深刻地影响着我院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王轲同学诚实进步、严格自律的高尚品德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体现,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印证,广泛涉猎、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诠释。

王轲同学

辅导员刘斯捷老师(右一)

采访现场